2012年4月29日 星期日

自助旅行從法國開車進入巴塞隆納的住宿建議


檢視較大的地圖

每次和人聊起能夠一路上開車從巴黎到西班牙巴塞隆納來回一趟,總覺得很令人羨慕,自己回憶起來也是愉快的享受。其實講到自助旅行,應該說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到歐洲開車旅行的話,最好要會開手排,再來就是要按規矩,行車全靠最右側行駛,要超車才走內側,超完車再回到最右側。另外就是不要有任何讓別的車輛採煞車的不好行為,只因為想先搶先贏的錯誤觀念。這看起來簡單的動作,因為我國駕駛習慣太差,什麼有本事你自己想辦法超車這種奇怪的觀念,導致我真的認為台灣不該換發國際駕照,因為實在沒資格在路上開車。有所不為就是人生地不熟,不要勉強自己逞能,像是路過收費站最好先停在路邊觀察有收費員的車道再前進,否則很容易走錯車道,擋住後方通過的車輛。超級大城市車輛狀況複雜,可以考慮停在郊外城市,再搭公共運輸系統進城裡遊玩。
2009年的6月,我們從普羅旺斯沿著A9進入西班牙,由於見識到了大城市開車的可怕,車上四個人都有了車子不進城的共識。到了第一個休息站的時候,正好觀光局有駐點人員在哪裡。她也附和我們的意見,連說了好幾個No,意思就是千萬不要把車開進去,她說連西班牙當地人都很困難,而且還有嚴重的停車問題。於是她建議我們就住在外環郊區。至於住哪裡那就要看預算了。假設多數人都是靠上班養活基本生活,那麼就需要找一間便宜又舒適的旅店就好。歐洲的幾個便宜連鎖店我們有些經驗,評價不算是好。觀光局的這位小姐就介紹了一家位於Mollet del Vallès的Sidorme的旅館叫做Hotel Barcelona Mollet,它是一家價格可以接受的連鎖旅館,房間亮麗、簡單舒適。步行要是走的快一點,15分鐘可以到達車站Mollet st. Fost。每天進巴塞隆納的火車很方便,單程票是1.5歐元,大約是30分鐘就可抵達市區,再轉搭地鐵。往返車站與旅館之間會經過大型的超市,方便購買生活必需品。如果玩的太盡興了,趕著最後一班火車回來,這個小鎮路上出奇的安靜,旅客應該盡量繞路走商業區再走住宅區,基本上這個區域算是安全。你會遇到一些美國人,也是選擇在這裡住長一點的時間。


Sidorme的Hotel Barcelona Mollet網址是:http://www.sidorme.com/hoteles-economicos/hotel-barcelona-mollet.php
Mollet st. Fost車站

Mollet st. Fost車站

Mollet st. Fost車站

往巴塞隆納的火車票

2012年4月26日 星期四

法國坎城影展 Festival de Cannes 節慶宮旁未得獎感言


檢視較大的地圖



2001年台灣青年交響樂團遠赴義大利演出,我拿到了兩張機票負責隨隊拍攝。那時候我們一個team 5個導演,我就再買了一張機票,一共三位導演一起出發。主要是他們兩位雖然經常在國外拍攝,卻沒有來過義大利和法國。我們依照計畫,演出結束之後,德國籍的指揮家就在義大利北部的波隆那Bologna幫我們租了車。我自己因為以前來過波隆那看過家飾珠寶展,對這裡有著一份親切。沒想到出發地點就在全世界最古老大學-波隆那大學旁邊地下室的停車場,目的是經過Genova進入法國,之後沿著蔚藍海岸到普羅旺斯。我們一路上隨遇而安,就是走到哪裡,就找個店住在哪裡。有幾個地方一定會去,特別是我們心目中的聖地-坎城,這是電影人的最高殿堂。去之前三個人就商量好了,要在坎城影展舉辦的會場節慶宮前面發表未得獎宣言,這是我們沿途唯一想拍攝的畫面。大概是平常拍累了,好不容易沒有公事在身,就只想好好玩玩,不太愛拍。雖然講好了要拍個宣言,我自己還幻想搞不好是電影界革命性的宣言,可是一到坎城,節慶宮旁就是著名的海灘,攝影機就一直偷瞄海灘的比基尼女郎,看看有沒有想像中的畫面。以前我就說過了,雖然去過許多著名的海灘,因為心術不正,就算是盛夏時刻,海灘還是刮起了一陣陰風颼颼,只能說想得美唷!到了要發表正式宣言的時候,攝影機都開了,大概海灘上的失望打破了該有的思緒,三個人於是就胡亂說一通。多年後再看到影片,也覺得現場的臨時反應很有保存的趣味,至少是忠實呈現。我們這些導演躲在幕後慣了,所以不會讓影片曝光的。以下是我們三個人胡說八道一番,將宣言變成了感言,隨性之作,也請諸位海涵。

導演A:我是剛剛沒有得獎的台灣導演,沒有任何影展邀請我們參展,雖然我拍了「藏龍臥虎」!
導演B:你現在在哪裡?
導演A:嘎納,嘎納是中國講的,我們台灣叫做坎城,坎城(影展)出過很多非常重要的導演。
導演C:各位觀眾好.
導演A:我們這裡是xx電視三人組。
導演C:出機出到坎城來!
導演A:現在是電影特別報導,為各位介紹附近就是節慶宮,每年五月的時候在這裡舉行盛大的頒獎典禮,世界上重要影人齊聚。
導演C:我是其中一個!
導演A:對啊對啊,身為大陸第七代導演的導演C,今年沒有任何作品;身為台灣後後新電影的導演的我,今年也沒有任何作品,蠻可惜的。
導演B:奇怪怎麼沒有人表演上空,難怪你會落選!
導演A:但願明年影展主席換人以後,我們大家就有機會!
導演B:來,落選感言。
導演C:人生無常,把握當下!
導演B:現在是什麼時間,今天幾號?
導演C:現在是
導演A:8月2號。
導演C:8月2號8點多了嗎?
導演A:坎城時間是8月1號晚上8點6分左右。
導演C:我們現在已經花了2、3千塊的過路費了!
導演A:我覺得法國人根本就是攔路打劫好不好!
導演C:待會可能只能吃麵包配白開水了。
導演A:對!我們希望以後在這邊多撈一點錢,為國爭光,謝謝!
導演B:我們要留手印嗎?(註記︰節慶宮旁的步道上留有許多著名影人的手掌印記和簽名)
導演A:找一個適合我留手印的地方!
坎城海灘

坎城影展舉辦地點節慶宮

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

美國黃石公園老忠實噴泉 Old Faithful Geyser

對影像的從業人員來講,受過一定的訓練之後,開始受到那些無形規矩的束縛。這是一個階段,屬於剛開始的階段。然而這種開始可能會持續很久,也許久到一輩子,結束的關鍵是必須完成一部作品,最好是至少主觀認知上沒有缺陷的影片。然後有趣的歷程就從這裡展開,簡單的講,就是和自己拔河的過程。不過我們必須承認,在拔河的過程中,彷彿看到別的隊伍也在一旁拔河,看久了之後,就不知不覺跑去跟人比賽了。這個階段很難承認自己在完成作品時的困頓,也不敢正視為什麼無法完成讓自己滿意的影片。也許可能是每個人對影片完整的要求不同,但是通常藝術上成熟要件的追求過程,卻是共有心裡的通則。然而就算一個階段渡過了一個階段,還是會遇到重回第一個階段的困擾問題。2001年蒙大拿州辦事處組了一個小型的媒體團,那時候我沒有相關的節目在手上,代表的好意,要我去黃石公園看看。雖然我也是盡力的拍,卻發現想要呈現的方式,卻是一直到旅程快要結束的時候,才有了感覺。蒙大拿這麼好的地方看起來不太可能在我所拍攝的素材上呈現。問題就回到了第一階段對完成作品的自我苛責,或是說一種自虐性的要求,大概外人很難理解。事情就這樣一再拖延,內心上覺得對不起的人很多,特別是代表長期以來的支持。
我經常想念蒙大拿,5月是造訪的好季節,黃石公園有足夠的涼意,是最舒服的涼。最盼望的就是到老忠實噴泉一賭盛況。這裡有噴發的時間表,我參考了一下時間,早早就守候著,四周居然沒什麼人。隨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這嚴格上來說是個間歇泉,大約每隔75分鐘噴發ㄧ次,卻遲遲不來。然後旅客越來越多,我的帶子時間越來越少,所以其實這段噴發的拍攝不算成功。噴發之前來了一團台灣觀光團,而且跑來坐在我的旁邊,所以聽到的全是中文,實在是不像在黃石公園裡。換個方式來看,家鄉口音有人現場配音,就不需要音樂來伴奏了。

影片:美國黃石公園老忠實噴泉 Old Faithful Geyser
http://youtu.be/DqJlT7x-Vhg

2012年4月23日 星期一

義大利佛羅倫斯聖十字教堂 Basilica of Santa Croce, Florence的一股風


檢視較大的地圖

年輕的時候,每次出國旅遊,回來之後都會記得旅途上所有的細節。後來因為工作的關係,經常出門,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每次回來變得記不清楚一些瑣瑣碎碎的事情。曾經自己問自己,是因為太頻繁的出國,還是因為年紀越來越大的緣故。經過了幾年的自我觀察,應該是自己的思想境界上,更專注於創作上的結果。創作上的想法繼續往前,像是騰出了一個空間,一些記憶卻是加速的失去。也許就是這樣,每個人是公平的,我自己衡量自己,我比較喜歡自我不斷突破的感覺,失去的也許要靠別的方式補足,像是寫下記憶的文章。
這逝去的記憶裡面,有一塊是佛羅倫斯的聖十字教堂,要說懷念佛羅倫斯,腦海中會很自然的浮現這個地方。長久以來應該是但丁Dante的靈魄跟隨著我吧,還是因為我攝取了些什麼。那天來到教堂是接近傍晚的時候,我趕著在外頭拍照,等光線不足之後才匆匆進入教堂。但丁的衣冠陵墓就在教堂右側前方的大理石地板裡,一陣陰風襲來,身體感到一股寒意。旅途上我記不得一些細節,但是這股沁入人心的陰氣,卻成為長久的記憶。其實但丁並不是埋葬於此,難道是教堂裡面長眠的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羅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伽利略Galileo Galilei、馬基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的召喚,我卻只認定是但丁。也許如果那天站在羅西尼的旁邊,如果又有風吹進教堂,是否人的際遇會不一樣。這只是證明了那陣風加深了我胡思亂想到達了狂亂的地步。
聖十字教堂位於百花聖母大教堂東南方不到1公里的地方,如果不想被陰風掃到,那就要趁日暮之前,前去景仰與緬懷。傳說是聖方濟各St. Francis在1294年自己想蓋的教堂,據說是由Amolfo di Cambio 所設計的羅馬式建築。我們看到的新歌德式立面,則是在19世紀才改建的。教堂內部最重要的壁畫是「聖方濟各的生涯」,聖方濟各來自阿西西Assisi的富裕家庭,大病一場之後在1209年創立方濟會Franciscan,成為義大利最大的教派。

佛羅倫斯聖十字教堂

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

義大利羅馬聖天使城堡 Castel di Sant'Angelo 夜景

我個人的經驗,來歐洲玩最好是白天來,晚上也得來,我講的是同一個地點。所謂歐洲的浪漫,白天多半是體會不出來,同一個地點,晚上的感受就會完全不一樣,更容易比較出來。當然晚上最好是散步過來,不然就是搭一段地鐵、公車或是電車到目的地,還是要散個步,靜靜體會那種和我們完全不ㄧ樣的細緻。羅馬梵諦岡附近特別適合夜間散步,尤其是沿著台伯河走上一段。還記得這是和父親一起散過步的地方,那時還剛學習攝影,很衝動想練習拍夜景,覺得會使用B快門拍照,是多麼神奇的一件事情。後來同學告訴我說,夜景實在沒什麼好拍的,不就是機器架著而已,世界上攝影大家,有那一張照片是晚上拍的!說來也有道理,通常這種幻燈片,依著光源的明暗,通常就是在心裡默數個十秒上下,就可呈像,嚴格說起來沒有太大的學問。之後每次來羅馬,晚上就再也沒沿著台伯河來過這座城堡了。聖天使城堡原先是羅馬皇帝哈德連Hadrian自己蓋給自己的陵寢,西元590年的時候,天使米迦勒驅走了黑死病惡魔而得名。城堡前面的天使橋上羅列的青銅天使,象徵著天使正在迎接你步向天國。不過我是特別喜愛這座橋,是個藝術極高的代表作,只有喜悅而沒有死亡的恐懼。到了15世紀的時候,城堡就成為了要塞堡壘,現在成為了博物館。這裡的廣場經常舉辦一些跳蚤市場的活動,有時候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如果是書展,就比較頭痛,全是義大利文,連食譜都看不懂。至於夜晚安全性的問題,其實就和歐美的大城ㄧ樣,有自己的叢林法則。也就是城市裡的一些特定區域去不得,做壞事的人通常有一定的地域性。沿路行走最好找有其他人行走的動線前進,一看到對面不友善的眼光,立刻借機會過馬路。所謂不友善的人,從服裝穿著和身體語言就可以知道。整個來講問題不像新聞這麼誇大恐怖,大城市還是會有一定的秩序,只是我們多半不習慣這種歐洲夜晚的情調罷了!
羅馬聖天使城堡

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

多明尼加 Santiago de los Caballeros城的911事件經歷


檢視較大的地圖

每次面臨大災難之後,朋友聚會總是互相敘述每個人當時人在那裡,當時所面對的情況以及每個人的反應,特別是心裡素質和對應的看法。2001年的8月被派遣至巴西、邁阿密、多明尼加和海地拍攝電視節目。我們同組的另一批人則是前往巴拉圭和阿根廷,比我們早一天出發。當時乘坐的是American Airline,先飛到San Jose,再轉紐約。飛到紐約上空的時候,剛好坐到飛機的左側窗邊,看到雙子星大廈,心裡一陣激動,真的是好久沒來紐約了,心情澎湃到必須要靠深呼吸才能回歸一些平靜。我是在費城讀的書,雖然沒有機會做做紐約客,卻是一個電影人嚮往的依歸。那是個剛入夜的時候,我喜歡甘迺迪機場一座座的獨立建築。那時候還抽煙,利用很短暫轉機的時間就到外面呼吸紐約的空氣,望著遠處,自己宣稱又來到了紐約,給自己計上一筆回來的感覺。接著我們換TAM這家我個人偏愛的航空公司,算是馬不停蹄的直飛聖保羅。後來去了邁阿密和海地之後,就花了比較多的時間在多明尼加拍攝。911當天一早我們就從首都聖多明哥出發,準備前往第二大城聖地牙哥。一路上大家也是說說笑笑,因為這次去聖地牙哥,作為拍攝中途觀光休息的成份居多,目的也只是多一些所謂的空景以利作業。接著一通通的電話從聖多明哥打來,電話的另一頭一直說著很多的戰機不斷的進攻美國,他們是看電視的。我心裡面是想他們怎麼轉錯台了,明明應該是電影台,怎麼說是新聞台了。當時的多明尼加可以從美國和其他地方接收衛星,一個家庭的電視頻道已經可以看到300多台了,所以我才認為他們轉錯了。這事情還沒想清楚之前,電話真是不斷湧入,我的頭腦發漲,以為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終於來臨了,也不知道是哪個王八蛋按錯了按鈕。陪著我們的多明尼加當地人都說,我們應該回不去台灣了。我馬上想到我要ㄧ輩子留在多明尼加,就覺得好痛苦啊,可是又不敢講。我去過這麼多的地方,最喜歡就是台灣,我自己是有很深刻的體認,也自認有資格這樣講話。好了,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了,這裡卻是安靜的讓人不安。我們只看到Santiago城矗立著一個高67公尺的白色大型雕像,叫做The Monument to the Heroes of the Restoration,意思就是獨立自由英雄紀念碑。這是1944年多明尼加的獨裁者Rafael Trujillo興建的獨裁紀念碑,因為原先叫做「Trujillo和平紀念碑」,聽起來只比第三次世界大戰少噁心一點。1961年這位獨裁者被暗殺之後,這個紀念碑就改成現在的名字了。聖地牙哥還有許多的傳統手藝木偶店,雖然很有特色,可惜我們實在沒有心情欣賞。聖多明哥的朋友好像都去打仗了,之後我們連一通電話也沒接到過。傍晚趕回去的時候,看了一遍遍的電視才知道怎麼一回事。當時想謠言怎麼這麼的可怕,什麼世界大戰,幾百架飛機轟炸美國,真不知道話是怎麼傳的,我看到的雙子星居然是最後一眼!接下來就是要考慮怎麼回台灣。聽說多明尼加的台商準備另外買機票從歐洲走。我想了一想,這個主意還不錯,於是盤算買瑞士航空,我們原來的美國航空大概沒人敢坐了。如果公司沒能夠幫我們負擔,就打算自己出錢。先和我們巴西的team商量過之後,立刻打電話到阿根廷,和我們另一組人馬商量。我們談了很久,阿根廷的兩位導演還是決定原機回去,我把可能的危險說了,兩位同事還是一副誓死如歸的口氣,真不知道是豪氣還是無奈。最後的結論就是,大家按照原訂路線回去,這其實是一場賭注,沒人知道以後會發生什麼事,生命全在別人的掌控之中。重新開放天空的第一天,多明尼加機場滿滿都是人,我猜想邁阿密機場將會更擁擠。真是沒想到邁阿密機場空蕩蕩的一片,頓時想,美國人的命還真值錢。我們便宜機票中間要停一站再到San Jose,恐怖氣氛的籠罩中,機場真是保密到家,不知道是要停芝加哥還是達拉斯。飛機準備滑行到跑道的時候,我坐在窗戶邊,看到地勤與維修人員10幾名筆直的站成一直線,行了個大軍禮。在平時他們是跟機長致意,這次卻彷彿是告訴乘客:你們真勇敢,Good Luck to All of You!

獨立自由英雄紀念碑

2012年4月9日 星期一

義大利佛羅倫斯諾維拉聖母教堂 Basilica of Santa Maria Novella

諾維拉聖母教堂就在佛羅倫斯中央車站的南面,義大利文是Chiesa di Santa Maria Novella。Novella是新的意思,所以教堂應該稱作「新聖母瑪麗亞教堂」。教堂所在的位置原先是9世紀的一個小禮拜堂。到了1221年的時候,教廷將這個區域分配給了多明尼克教派。這是西班牙人Domingo de Guzman到羅馬擔任祭司之後,於1215年在法國南部Prouille創立的修道會,又叫做道明會。兩年以後教廷批准了該會的會規,多明尼克教派特別注重宣道時候與群眾的互動體制和神的哲學層次。修道士以黑衣斗篷為裝束,以別於方濟各會的灰衣修士。教堂大約在1246年的時候興建,是多明尼克教派兩位修士設計的歌德式建築,整個完工而成為教堂,卻是1420年的事情了。教堂的立面是由亞柏提所設計,以白色和綠色的幾何圖樣呈現特殊的美感。亞柏提的著作「建築十書」則是西方建築理論的重要代表作。教堂內部陳列吉爾蘭戴歐Domenico Ghirlandaio「約翰的生涯」、馬薩奇奧Masaccio的「三位一體」濕壁畫等等的名畫。
諾維拉聖母教堂

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義大利古羅馬競技場 The Colosseum

羅馬帝國世界的三大競技場,我個人偏愛位於普羅旺斯尼姆的那一個。是一個適合散步和慢慢品味小店家的古典景點,可惜我的照片燒毀了,暫時沒有在這裡介紹的機會。突尼西亞依利捷的競技場位於沙漠平原中,周邊沒有特別的小店可以散步,只能專注於廣大競技場的本身。因此說來說去,還是要提一提旅客爆滿的競技場本尊:羅馬競技場。
我們先來問問為什麼有這種的鬥獸或是鬥劍士gladiator的產生?羅馬帝國興起之前,在義大利中部有一個叫做依特魯里亞Etruria的城邦國。當時的依特魯里亞人的喪禮就有鬥獸的表演習俗,慢慢的形成了傳統儀式。羅馬帝國首先是從希臘那裡得到的靈感,把劇場改成圓形,蓋了圓形劇場,但是在西元64年的一場大火中毀損。到了西元69年,維斯帕先Vespansian登基為皇,就要求蓋一個可以保存很久並且也容納大量觀眾的建築物,於是才有了圓形競技場的誕生。最早是用家族的名字來命名,叫做芙拉維劇場Flavian Amphitheater,地點原址是以前暴君尼祿奢華的黃金屋的ㄧ部份。西元80年帝國的繼任者提圖斯Titus主持了隆重的開幕禮,但是整個工程要到下一任多米尼大帝Domitian時期,加了最後一圈的座椅才完工。整個競技場可以容納五萬至六萬人,長187公尺、寬155公尺、高55公尺、圓周527公尺。一樓鋪砂礫的部份是皇族、神職人員和女巫的座位;二樓給一般市民;三樓的貧民就得站著看了。走廊與樓梯的動線和配置,可以確保進出的順暢。動物方面的管控,透過通道和升降設備可以直達舞台中央。這種鬥劍士與猛獸或是與罪犯的血腥搏鬥,持續了300年。到了西元404年的時候,一位修道士的死諫,停止了人類參與競技當中,剩下野獸之間的互鬥則是一直到了六世紀末才廢止。我們現在所知羅馬競技場的名字則是到了西元八世紀才使用,原來Colosseum的字義卻是暴君尼祿本人的巨型雕像,聽起來其實是貼切又諷刺。競技場早在西元五世紀和六世紀就因為地震受損,中世紀毀壞更大。13世紀羅馬競技場成為教會的財產。15世紀教廷為了興建教堂,拆走了部份的石塊,這些石塊主要是由石灰華岩石所構成。18世紀中葉,教會宣稱早年羅馬人勇於承認自己是基督徒而在此殉難,競技場就成為了教廷的聖地予以保護,這就是競技場裡看得到大型十字架的原因,但是到目前為止,沒有直接的證據顯示這之間的關係。




2012年4月7日 星期六

法國巴黎新凱旋門 Grande Arche

繼上篇文章寫比薩斜塔沒有拍到建築物的全貌,讓我想起去巴黎新凱旋門的時候也是ㄧ樣。我自己也不太相信會有這種事情發生,等看到照片後也不得不承認,問問自己那個時候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情了。第一次到新凱旋門是1995年1月的事情了,那幾年每年都會去參觀德國科隆的傢具展,就順道來巴黎看看傢具展的規模。利用空檔,我和同事頂著寒風,想過來La Défense看看這個1990年才完成的新建築。還記得當時的La Défense地鐵站出來的公車站到處是狗大便,後來我常聽人抱怨有關巴黎的這個問題,因為有切身感受就不覺得奇怪。那一天新凱旋門的廣場空蕩無人,只有少數的年輕人玩著直滑輪和僅僅只有賣可麗餅的流動攤販。正好天冷肚子餓了,買了一個可麗餅在冬天充飢,味道真好,不過這也是我最後一次吃可麗餅了,可能是我想把這個最美好的滋味放在心裡面吧。
再次來到新凱旋門已經是2009年的事了。那是在巴黎的最後一天,想帶著家人回顧我曾經去過的地方,另外就是讓他們看看可以從新凱旋門通過香榭麗舍大道直望凱旋門的壯麗景象。La Défense地鐵站已經和10多年前很不一樣了,狗大便不見了,這個區域蓋起了新式的購物中心,成了巴黎新興的衛星都會區。我們明明是要來看新凱旋門,卻花費了更多的時間在逛街,也許是最後一天,大家想買點禮物返國回家吧。最後走累了,就坐在新凱旋門的階梯休息。本來想介紹一下這裡的典故,看著大家意興闌珊,我才忘記了要拍全貌。
新凱旋門是為了法國大革命二百週年所設計的,設計案是從四百件競爭計畫中,選出了構想為「純潔與力量」的丹麥建築師Johann-Otto von Spreckelsen所提出的計畫。問題是這位建築師沒沒無聞,只在丹麥蓋過幾個教堂,是誰有這麼大的眼光和膽識,可以看得出那樣的未來性。可惜我們東方人只迷信官大學問大,有名氣才代表成功的迷思當中,離洞悉未來的能力還很遙遠。新凱旋門其實也是一座三十五層樓高的辦公大樓,外表是Carrara大理石板,大約有2千個人在這裡上班,所以來到這裡除了渡假的氛圍外,經常看到人手一杯咖啡前往辦公的人潮。早在1989年第一次來羅浮宮金字塔的時候,就聽過要以現代的眼光凝視古典的價值,進而重新思考現代的方向這樣的說法。如果這樣的層次能夠進到腦海裡去,相信透過新凱旋門而去凝視1836年的凱旋門,也許靈光浮現,既看得懂過去,又可以看到未來的可能性,這是人生的收穫。
從新凱旋門對望凱旋門

新凱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