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1日 星期三

峇里島的烏倫達努水神廟 Pura Ulnn Danu Bratan


檢視較大的地圖

嚴格說起來旅行的目的大概是多的數不完,如果只是概分商務、觀光,實在是太小看了旅客的行為模式。尤其是在商務或公務出國的時候,我都很好奇的想知道飛機上旅客旅行的目的。當然因為常坐飛機,也有機會以訪問的方式詢問飛機上的旅客,所得到的大部分答案,可能是問話的人一時三刻還想不到的事。其實以這種方式提問,所得到的結果多半都是:「要回家」!沒錯,你仔細想想,飛機上至少有一半的機會是打算回家的,這就是有出也有進的意思。不過如果你有足夠的人生體驗,其實也不難猜出旅客的心境與目的。我這個因為經常在外出外景的人,如果純粹是私人旅行,我多半是想去鏡頭可以取景的地方。這種拍拍照片愉悅自己的方式,傳達出自己內心渴望對美好事物與感動記憶的追求。如果要自己花錢,我會選擇文化鼎盛的地方,有一種強而有力的無形深度吸引著,這煥發出一種光澤,可以同樣洗滌一個人的靈魂。
可能就是這樣,我去了峇里島好幾次了。嚴格來講拍照是心境的呈現,不管是不是絕佳美景,都能表現拍照者的境界。主要還是並非全然的依附實景,這裡面就妙在運用想像,而且還是多重的想像。那好好的旅程,想這麼多幹什麼?我只能回答,豐富,人生也許要的是一種豐富,你懂嗎?
你是懂的,峇里島隨處都是景,而我特別喜歡位在北邊Lake Bratan的烏倫達努水神廟Pura Ulnn Danu Bratan。這座神廟建於1663年,祭祀水神Dewi Danu。峇里島的神廟建築通常分成3、5、7、9、11階(tier),階越高顯示其神位越高。這座神廟是屬於最高階。無論從任何角度欣賞這座神廟,映著水中倒影與光澤,都是一幅絕美的景色。
烏倫達努水神廟

2012年1月10日 星期二

拉脫維亞首府里加Riga


檢視較大的地圖

里加建於1201年,在此之前,大約5千年前同文同種的芬蘭及愛沙尼亞的祖先,以及一小部份被稱作Liv的族群從東方的高加索地區遷徙過來。而後在4千年前,現代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的祖先被稱作波羅的海部落,從南方北遷至現在的拉脫維亞。定居漁獵的波羅的海部落到了西元前1世紀被記載在羅馬帝國的史冊,並且分裂為Latgalian、Zemgalian、Kurzemian幾個部落,南邊則是立陶宛和普魯士。到了8世紀維京人時代Viking Times,里加灣西邊住著Kurshi部落。這幾個部落構成了今天拉脫維亞的主要面貌。
為了征服仍然是異教的拉脫維亞地區人民,1201年在這個地區的主教成立了聖劍騎士團 The Knights of the Swords,統帥軍隊抵達里加。第一座的城堡在1204年完成,算起來里加已有800年以上的歷史。因此來到里加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逛老城區。里加這個城市被Daugava這條河給貫穿,現今拉脫維亞國旗中間的白色條狀就是代表這條河流。市中心河的右岸就是舊城區。我們是從Torna Street上的瑞典之門The Swedish Gate進入老城區。這座城門建立於1698年瑞典帝國統治時期。城門對面是舊城區唯一的一棟18、19世紀老兵營建築,二樓還有琥珀藝品店出售琥珀。老城區應該從修女院Convent Yard開始看起,這是13世紀騎士團留下的建築。旁邊是First Castle,顧名思義就是聖劍騎士團所蓋的第一個城堡。附近高大古老的建築,顯得舊巷看起來特別狹小。對面的聖彼得教堂St. Peter's Church可以說是里加的象徵,早在1209年就有這座教堂的文獻記載,但是六年後因火災燒毀,還好在同一個世紀完成了重建。聖彼得教堂可以登上鐘樓一覽整個里加城。向北望去,可以清楚的看到里加大教堂The Dome Cathedral,黑色鐘塔建築,看起來格外的莊嚴肅穆。屋頂上和許多其他建築物一樣,高高矗立著金屬做成的大公雞,這是居民測風向用的,特別是這種以打漁興起的城市。而向南望去,就可以看到四棟連在一起的拱形大建築,那就是里加70多萬人賴以維生的中央市場。
舊城區可以逛的地方還有很多,像是The Powder Tower,自由紀念廣場The Monument of Liberty,貓屋Cat House等等。另外我最感興趣的就是House of the Blackheads,這棟原本14世紀為了日耳曼商團的單身男子所蓋的建築物,在二次大戰時毀於戰火。2001年為了慶祝里加建城800年慶典,重新整修的煥然一新。像這樣為鰥寡者所蓋的建築物當中,每每都有動人的故事。其中我親身經歷最感人的故事就是在越南胡志明市的寡婦樓,這裡就暫表不論。
對於我這個學電影的人來說,里加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蒙太奇建立者艾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的出生地。艾森斯坦的父親Mikhail Eisenstein在20世紀初的時候,在里加蓋了許多Art Nouveau,也就是「新藝術運動」的作品。我們特別去了亞伯特街Alberta Street的4號、6號、13號和伊莉莎白街Elizabetes Street的10b,帶著追憶艾森斯坦的敬畏之情,欣賞他父親裝飾的建築新風格。
聖彼得教堂頂遠望里加主教堂

聖彼得教堂遠望中央市場

從旅館遠望里加舊城

里加舊城

里加新市區


市區節慶活動


舊式打鐵技藝

2012年1月9日 星期一

拉脫維亞 Jurmala


檢視較大的地圖

從12世紀一直到19世紀,數百年間在拉脫維亞的波羅的海海邊,僅僅散落著零星的小漁村。到了1830年,這裡的海邊成為蘇聯軍官的夏季渡假與療養去處,開始在離Jurmala兩公里遠的Dubulti興建了88棟住宅,但是第一棟渡假型豪宅要到1847年才出現。而第一個小百貨商店則是1860年的事了。
Jurmala離首都里加Riga只有20多公里,像是Riga的後花園,當地協助我們拍攝的人員告訴我們這裡的背景故事,來之前對蘇聯軍官渡假勝地充滿好奇與想像。這裡是一個小鎮,其實很適合搭火車到這裡,就在小鎮上漫步。因為這裡有完善的水療設施,房舍越蓋越多,1877年火車通車後,這裡就成了遠近知名的渡假中心。
我們對波羅的海海邊特別有興趣,這種只有在書本上看到的地理名詞,先前雖然在北端的芬蘭海域見過,但是南端卻還是第一次。步行到海邊的時候,大概是太興奮了,看到海的時候,大家都大叫了起來。儘管海邊看起來平靜無人,卻透著一種深邃與神祕。我們這種出外景的隊伍,總是會聽到有人這麼講,為什麼每到一個國家都要拍日出日落?全世界日出日落不是都一樣?這個有趣的問題還有人說全世界沙灘也是差不多。如果按照這樣推下去,也有人說歐洲的城市其實長得都很像。好了,我們話還是說回來,那裡會ㄧ樣?不管是日出日落,每個地方心境上不同,一樣的月色仍然流露出不同的故事。
我們來的時候不是游泳的季節,海灘上只有少數人在沙灘散著步,以拍攝來說可以不受打擾。臨海灘的路上有幾個攤子賣琥珀,這是波羅的海的特產。琥珀就是松脂凝成的化石,有價值的琥珀除了色澤外,就是看裡面有沒有完整的小蟲子。當然可想而知,難得來波羅的海,大家可是瘋狂選購,這種又輕又有紀念價值的禮物,實在是很適合送人。
走的時候去看了拉脫維亞最重要的詩人Imants Ziedonis的介紹碑文。拉脫維亞的朋友談起他來,臉上顯得份外尊敬與崇拜,這種氣氛也感染了我們。詩人是1933年出生於這個地方,1965年出版了第一本詩集,1970年代以後更致力於拉脫維亞的民俗文化,也是蘇聯佔領時期文壇的意見領袖。每每談到這些重要的詩人,總有恨不得有讀懂他們語言的癡心妄想。
Jurmala 波羅的海邊


Jurmala 琥珀攤販

2012年1月5日 星期四

西班牙莫西亞的人民 Murcia People

近日西班牙朋友寫信過來,因應歐債以及失業問題,決定回到學校研習吠陀經,目的是希望以後能夠找到工作機會。我回信支持她的看法,人生也許沒有比謀得智慧更值得去追求的事了。大概在半年前,我告訴她會將我生活的地方拍成影片,也知道她很期待,可是影片中許多的中文她無法理解,這才讓我想到還有一些西班牙拍攝的素材可以提供出來,也可讓西班牙的朋友方便收看。我們是莫西亞省政府成立以來第一個被邀請的國外媒體,那天訪問省長的時候,被大批當地的媒體包圍,大家都提出很尖銳的問題,問我們說拿了他們政府的錢,我們要怎麼做。剛好同行的工商時報記者本身就在大學裡教西班牙文,代替大家回答了媒體的問題。當天晚上電視播了,隔天報紙又報導了,我們悠哉的走在路上,幾乎所有的市民都認出我們來,親切的和我們打招呼,知道我們就是從台灣過來的電視媒體。在這之前,我因為做過傢具業的工作,來過了西班牙好多次了,光Murcia就來過兩次,這次的媒體經驗更讓我感受到西班牙人的熱情與友善,尤其Murcia人民更是真誠與感動。我自己有一個簡單的故事可以說明,記得有一年去看米蘭傢具展,我從台北打電話問Murcia傢具工廠的朋友,是不是他們也會去看展覽,大家就可以在那裡碰面。結果他們說並沒有計畫要去,不過我如果去米蘭,他們就可以考慮過去。後來就約好了在米蘭大教堂附近的咖啡店見面,我本來想這麼大的傢具展,他們還是會過來觀摩。聚會完了之後,我才知道他們一夥四個人,從Murcia開了17個小時的車,就是專門過來和我聚聚,喝完咖啡後,他們連夜上路又回去了,我知道之後真是感動的說不出話來。我還是相信一個人的人生,真的是無數片段感動的構成,只能說無限個的感謝。


影片:西班牙莫西亞的人民 Murcia 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