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8日 星期六

梵蒂岡 Vatican 聖彼得大教堂 St. Peter's Basilica


檢視較大的地圖

暑假之前看著旅遊版的報紙廣告,看到都想笑出來了。我覺得旅遊界有些也不把旅行這件事當一回事,還以為暑假大家都放假,想海撈一票。結果什麼樣的行程都有,根本就是胡弄旅客一番。問題就出在業界有意無意的隱瞞真實,旅客又在資訊缺乏的時候,也糊裡糊塗的被事實隱瞞。這牽扯到服務觀念的問題,也許海外旅遊對旅行社來講,不就是許多許多次的其中一次;但是對某些人來講,可能是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那請問這些服務公司有這樣的態度嗎?如果說好不容易出去一次,那就更應該謹慎選擇什麼季節該去哪裡以及特別應該去哪裡。也許有人會說每個地方四季都不同,都應該去看看,那是針對經常出國的人來講,這沒問題,但是事實卻是有機會跑來跑去遊山玩水的人,還真不多。
既然大家都難得出去一趟,選時節、地點很重要。如果是經常出去的人,除了選季節和節慶之外,其實選日子也很重要。比如說梵蒂岡如果只有一次機會造訪,那就要選星期天過來。原因是星期日的早上,教堂裡有彌撒祭典,規模以及方式都和台灣有些不同。我這個天主教學校畢業,大學又是混教堂社團的人,來到教宗彌撒之地,自然有著一種震撼。我也有幸看過幾乎所有台灣駐梵諦岡的外交影片,看到的是一種隆重的尊嚴,讓人動容。
算算一共來過梵蒂岡四次,每次都是沿著台伯河散步過來,前幾次是白天來晚上也來。這裡是全世界最大的教堂,由於廣場的配置與本身簡潔的線條和比例,感覺不出這麼的大。西元64年,使徒彼得被暴君尼祿釘在十字架上。後來聖彼得的墓地成為信徒的朝聖地。西元四世紀的時候,第一位基督教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墓地的周圍開始興建一座教堂,就是君士坦丁大教堂。1377年,教廷從亞維儂搬回來的時候,君士坦丁大教堂的結構已經開始毀壞,於是有了興建新教堂的計畫。教皇尤利烏斯二世在1506年請了布拉曼特(Donato Bramante, 14444-1514)開始設計穹頂和希臘十字架的部份,設計的構想是想把萬神殿放在君士坦丁大教堂的上面。布拉曼特過世後,拉斐爾接手,放棄了穹頂設計。直到1546年米開朗基羅接手之後,又恢復了布拉曼特的原設計,重新設計了圓頂。米開朗基羅過世之後,設計又更改了。1626年教皇烏爾班八世(Pope Urban VIII)雖然啟用舉行祝聖禮,但是他還是請貝尼尼(Giovanni Bernini,1598-1680)繼續未完成的工程。貝尼尼除了在內部建造一座青銅祭壇聖傘體Baldacchino之外,主要就是建造聖彼得大廣場。他設計成一個橢圓形,周圍圍繞284根四重列柱,形成供四輪馬車通過的柱廊。廣場的正中間安置1586年的方尖紀念碑,而從廣場上某些特殊的地點望向列柱,都成了直線。越過了大廣場,教堂是從左側讓遊客排隊進入,和我們廟裡右進左出的方式不ㄧ樣。門口站的衛兵像是服裝展示的瑞士衛隊,說是米開朗基羅的設計,其實並不正確。瑞士衛兵是教皇的私人衛隊,遠在1505年就由200位瑞士傭兵組成,500年來服裝都沒變過。教堂裡面除了有機會望彌撒之外,最值得一看的就是在西斯汀禮拜堂(Sistine Chapel)抬頭仰望米開朗基羅不朽傳奇神話般之作:創世紀和最後的審判。看到的時候,每個人臉上絕對不是三條線,而是滿滿的五個驚歎號!!!!!
1989年的梵蒂岡

聖彼得大教堂

聖彼得大廣場


瑞士衛隊

聖傘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