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3日 星期一

印尼雅加達當格朗縣Tangerang的Kedaung Barat村七個賣麵小孩


我在印尼的三集節目拍攝責任,除了紅溪河和新建的小學之外,還差一個題目。我去了雅加達偏遠的幾個地方看了一下,突然知道我們這個團體在許多的中小學發放獎學金。起初我聽聽就算了,並不當一回事,主要還是從來沒聽過這件事情。隨著找題材,去看了很多的印尼中小學,也是心血來潮,突然問起校長,這裡有多少的同學領我們的獎學金?試過了幾個學校,還真不少,一直到當格朗的某個學校,學生突然站出來排在教室門口,足足排滿了三間教室。我不敢相信有這麼多人領我們的獎學金,當場眼淚就流了下來,我感動這種默默付出的力量。當地人看我對這個題材有興趣,就跟我說,附近有個華人村子,是唯一印尼還用打梆子的方法賣麵,其中的一位賣麵小孩正在申請我們的獎學金。我想想這個故事很有意思,但是要在20天完成一個故事,還真是不容易。於是我先到了那個村子拜訪店家,也見到了幾個小朋友,他們知道我要過來拍攝,都害羞的笑了起來。這個村子是鄭和下西洋留下的部屬,到小孩這一代剛好是第十代。全村除了ㄧ位70多歲的老先生還會點中文,其他人完全不會。不過全村還保留了非常傳統的中元普渡祭祀方式,已不是台灣現在的樣子。我問了他們都知道祭祀的方式和內容是怎麼一回事,他們回答說都不知道,只是上一輩交代下來照著做而已,而且他們也不知道祖先究竟是從那裡來的。不過賣麵的店家姓Lauw,應該就是福建過來的劉姓人家。
打過招呼後,我就經常過來,協助我的是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志工。馬來語和印尼語彼此相通六、七成,主要是因為印尼各地方言太多又複雜,1920年代,一群年輕人採用了馬來語為底,設計出現在的印尼官方語言加以推廣,因此基本上兩種語言可以互通。後來整個片子剪出48分鐘,分成兩集播出,下集還成為當時我們所做節目裡頭最高的收視率,可見得大家想知道這幾個賣麵小朋友後面的結局。
影片一開始指出了這個叫Kedaung Barat的村子就在雅加達國際機場附近,從遠遠的村子角落就聽到有人敲梆子的聲音。第一位出場的小朋友是15歲失學的Jemi Yato,他正在騎著腳踏車敲梆子,看看有沒有人要叫麵。鏡頭接著介紹其他的小朋友都在學校上課,Oji RiantoJemi Yato的表弟,9 歲讀小學三年級。Perik10歲,小學四年級。David Juli Yanto讀國一,個子小小的,11歲,正在申請獎學金。個子最高的Suhenndro已經14歲,讀小學六年級。HeriSuhenndro的弟弟,失學在家。小學除了六年級之外,教室裡沒有課桌椅,學生全部趴坐地上寫字。學生們一個個親吻老師的手後放學回家,吃了點東西,換了衣服就去店家報到,然後打梆子上工。有人想要叫麵,就把孩子叫過去吩咐一番。接下來就是回到店家下單,再把麵端過去。有時候點麵的人家住的比較遠,小孩子個子又小,天氣又熱,端到後來手一直發抖,額頭上已經不是熱氣蒸騰,而是冷汗淋漓。又得過一會兒再去收盤子收錢。那個時候Perik家裡10口人,全家都失業沒工作,只有他這個家裡的老么有這份賣麵的收入。賣麵一天這麼辛苦的叫賣、端送、收盤子,平均收入是3000盾,也就是台幣10塊錢,也就是ㄧ碗麵的價錢。這算是半天薪資,週末收入基本上整天下來,可以賺到8000盾。一天中學的學雜費是5000,車資300,意思是他們辛苦的工作,還沒有辦法支付一天學校的開銷,所以才需要申請獎學金。賣麵村裡還是會碰到其他的小朋友在一旁打電動玩具,這樣傷害了部份幼小的心靈。所以Perik覺得賣麵這件事很沒面子,也不去賣麵了,依附在有錢朋友身邊經常進出像彈子房這些好玩的地方。於是新來了ㄧ位小朋友叫做Hendra Susanto10歲小學六年級,是個沈默老成些的小孩。日子就這樣一天天的過,817是印尼國慶,我好奇這些小朋友都在做什麼?一早村里的小朋友就在打水袋比賽,也就是繩子上吊幾個水袋,參加的小朋友必須蒙起眼睛,拿著一根棍子往前走,看誰先打下水袋誰就贏了。好玩的Perik就在其中,其他的小朋友卻忙著繼續賣麵。在這個活動之前,他們一起去了村里的觀音廟,這是村里的小朋友每個星期天都要去聽經的地方。最後唱到佈施歌的時候,從台前傳過一個小箱子讓每個小朋友自己奉獻。我是邊拍邊看到這些賣麵的小孩,慷慨大方的拿出那些辛辛苦苦掙來的錢就往箱子裡投,只有Perik沒去賣麵了,尷尬的掏不出錢來。我看了當場淚留滿面,20天陪伴他們,我清楚的了解他們的辛苦,賺這麼少還願意施捨付出。我當時想就算我一天的收入是所有小朋友加起來的幾百倍,要從口袋掏錢出來佈施,說什麼都比不上這些小朋友,這真是活生生的教育,很感謝遇見這七位小朋友,給了一個感動人心的啟發。
(以下播放的影片僅是當時節目的預告,旁白是印尼話)

影片:印尼賣麵村prom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