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5日 星期六

從美國華盛頓D.C.國會辦公室看華府的改變

最早來到華盛頓D.C.已經是1990年的事情。當時因為老弟和我剛到美國讀書,他因為突然闖入紐約的叢林世界,感受著一種恐怖,第二天就突然跑到費城找我和他的同學。於是為了散心,我們決定開車到維吉尼亞大學去看他的另一位同學,就這樣有了第一次的美東之旅。途經華盛頓D.C.,當然是參觀的重點。雖然貴為首都,卻是當時美東幾個重要城市裡市容最髒亂的地方。政府行政特區的外圍被原本應該是中產階級的非裔美國人團團圍住,變成破敗蕭條的景象。過了幾年我又過來幾次,情況還是ㄧ樣,這就是我對D.C.的印象。
2007年因為奉派到D.C.採訪一些美國參眾議員和歷任AIT主席,又來到了華府。Duller機場一點都沒變,尤其是可以上下伸展的高架輪型車廂在全世界還真是獨樹一格。桃園機場就是模仿Duller航站,對第一次來Duller機場的同伴來講,彷彿有被騙了幾十年的感覺。外交單位將我們安排在代表處附近的旅館下榻,方便我們作業。我們採訪的地方主要就是代表處和國會辦公室,於是先是在國會大廈拍攝外觀,知道會有警察來詢問,還是先在較遠的地方拍ㄧ下,然後徒步,步步進逼,直到警衛出現關切一番。我們告訴了來這裡的目的,就開始準備進入國會議員的辦公區。等待進去的人耐心的排隊等候,我看著這群國會助理都是年輕且聰慧有活力,頓時感覺華府氣象一新。我問了陪同的外交官員,說著要進來國會一趟很困難才是。沒想到他居然說,只要有證件並通過安檢,任何人都可以進來。真是沒想到911之後,大門還是大開,歡迎民眾來請命。一位國會議員的辦公室基本上也就是兩個房間十多坪大小,三、四位助理,幾乎都是年輕有為的人擔任,案件和我們立法院的辦公室ㄧ樣,都是堆積如山。差別就是內部陳設和收藏的能力,再加上我們的案件大概沒有什麼流通率吧,所以連地上都堆高成障礙物。如此這般,我們也進去了幾次,算是見識了最高國會殿堂的樣貌。由於待在D.C.拍攝了兩個星期,這些重要官員與智庫學者都很忙,讓我們有時間好好的看看這個城市。以往印象中被重重包圍的窒息感已經沒有了,代替的是年輕有朝氣的新興中產階級遷入市區,致使市容全新一變。代表處的官員告訴我,市府是用了一些方法。比如說適當的炒作這裡的房地產,讓非裔民眾無法靠著城市繼續生存下去,接著年輕族群大舉迎向政府部門,不但是帶給政府新氣象,也讓大家對華府的觀感,有了180度的轉變。
華盛頓Duller國際機場




美國國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