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米拉之家Casa Milà,我們決定用走的去聖家堂,主要的原因是我們住在郊區,已經坐了很長的一段火車,加上是很久以來第一次來到巴塞隆納,特別想慢慢的看著這座城市。從米拉之家的頂樓一眼就看到聖家堂,不到3公里遠,我們就在中途找了一家餐廳,解決中午的問題,仰望著聖家堂,一路拍照過去。2009年的門票是26歐,大家也都知道票價的意思,就是我們也是出錢給這個蓋了一百多年,還有好幾代才會完成的教堂,盡一份力共創歷史。雖然是美好的宣傳用辭,其實也不必如此,光就建築物本身,所有的旅客不管信什麼教派的,應該都會帶著一點虔誠的敬意,主動送上錢來,目的也就是對藝術歷史的瞻仰、憧憬和朝拜。就像假使現在有個泰姬瑪哈陵要蓋,遊客自然奉上,可惜我們生不在那個時代,應該說還好還有個聖家堂。
聖家堂1884年動工,進去一樓的中間大廳圍起了一大塊建築施工用地,在排隊進入展示廳的時候,可以現場親自目睹正在施工的狀況,感覺裡面的人好幸運啊!也許大家圍欄裡外互看,都想角色對換吧!其實遊客是一時的,正經事才是永久的,大家不就是想圖個一時暢快!
高第(Antoni Gaudi)是在1891年接下了聖家堂的案子,那時他才31歲。原先的建築師叫做Francesc de Paula del Villa,因和教會的理念不合,給了高第一個難逢的機會。他將原歌德的設計改成了具有摩爾文化(Moorish)的加泰隆尼亞式,當然就是他原創的有機建築概念。高第只打草稿沒有細部規劃以及現地邊做邊修的工作方式,再加上教堂屬於個人捐款的贖罪教堂,可能會讓我們的子孫都有機會共襄盛舉。遊客可以在裡面的展場看到高第的設計理念和建築模型。教堂主要分成三個立面,分別代表耶穌誕生、受難和復活。每個立面共有四個高塔,所以總共三個立面有12個高塔,代表耶穌的12個門徒。另外規劃中央興建六座更高的塔,分別代表四福音、聖母瑪麗亞和耶穌。我們現在能看到的部份就是1950年代完工位於東側的耶穌誕生立面;70年代末期完成的西側受難立面;本世紀交替之際基本上完成的中殿和偏殿。
最有趣的當然是旅客是帶著朝拜的心情過來,肅穆的臉上感染了一層宗教的氣氛,這種現象本身是少見的,可見得藝術的極致,能贏得長久的尊敬,也象徵著生命的另一端!
聖家堂 |
耶穌誕生立面 |
門票 |
中殿 |
中殿的施工人員 |
小型展場展示高第的設計理念 |
耶穌誕生立面的完工照片 |
聖家堂建築模型 |
聖家堂建築模型 |
耶穌受難立面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